张光直(Kwang-chihChang,1931-2001.1):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教授。出生于北京。大学期间在台湾受业于发掘殷墟的著名学者李济。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师从H.MoviusJr、C.Kluckhohn、G.Wiley和L.Ward完成研究生课程。1960年获博士学位。他在耶鲁大学任教至1977年,后转入哈佛大学。他对中国考古学的独特贡献在于:对史前聚落形态、东亚新石器时代及国家的形成,特别是对三代和台湾史前史的研究。他对于现代考古学理论的贡献已影响到美国考古学的各个方面。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著作等身。
贾森·罗伯兹(JasonRobards),亦称小罗伯兹,美国杰出演员,192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。1947年在纽约首次登台,此后逐渐成为预备演员和舞台监督。他是奥尼尔作品的最为杰出的表演者之一,1956年他在《送冰的人来了》和《日夜兼程》中的非凡演技赢得评论界盛赞。1958年加入安大略的斯特拉特福节日剧团。1959年涉足影坛,在影片《旅程》中饰演一个匈牙利自由战士。其后他在五十多部电影及许多电视剧出演角色,1976年、1977年曾荣获奥斯卡奖。但罗伯兹主要以舞台剧演员的声望最高。2001年初去世,享年78岁。
威拉德·奎因(WillardVanOrmanQuine):美国著名哲学家与逻辑学家,也是当今英语世界中最有影响的哲学家。奎因深受卡纳普、维也纳学派和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,为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首创性出色贡献。他的语言哲学向分析与综合、科学与玄学之间的标准区别提出了挑战。如同大多数哲学家一样,奎因也试图界定“现实”,研究人们如何适应这一“现实”。他的哲学结论是:一个人只能从经验上理解这个世界。RogerGibsonJr.在其《奎因的哲学》一书中认为,奎因的哲学一言以蔽之是“从一种独特的经验论的观点,对他视为其哲学认识论中心的‘我们如何获得我们关于世界的理论(theory)?’这一问题,试图进行系统性的回答”。奎因回答的方式是首先把这一问题重新表述为:“我们如何获得我们关于世界的言论(talk)?”根据奎因的看法,人们无法在语言之外获得任何关于世界的知识;任何知识的理论必须依赖语言的理论。不少论者认为他是一个“系统建设者”(systembuilder)。哲学家StuartHampshire在1971年就称奎因是“在世的最杰出的系统哲学家”。奎因著述颇丰,达22本之多。主要著作有《逻辑的体系》(1934)、《数理逻辑》(1940)、《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》(1951)、《语词和对象》(1960)、《逻辑方法》(1962)、《集合论及其逻辑》(1963)、《悖论的样式及其他》(1966)、《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》(1969)、《信仰的网络》(1970)、《逻辑哲学》(1970)、《参照系的根源》(1974)、《Quiddities》(1987)以及《序列逻辑》(1990)。在《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》中,奎因断言在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作不出明显的区分,我们所使用的词的意义与我们经验的信念是不可分的。在《语词和对象》中,奎因认为理论不能被经验充分确定。奎因1908年生于俄亥俄州。曾在布拉格大学、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。1948年至1978年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。1949年任兰德公司顾问。1953年至1956年任符号逻辑学学会会长。1959年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。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、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科学院院士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。2000年12月31日在波士顿去世,享年92岁。
朱利叶斯·爱泼斯坦(JuliusEpstein):美国著名编剧。他曾因与孪生兄弟菲利浦及霍华德·科克(HowardKoch)合作的《卡萨布兰卡》荣获奥斯卡最佳剧本奖。爱泼斯坦一生创作过50多部剧本,以语言机智见长。他于2000年12月30日去世,终年91岁。
何塞·埃尔南德斯·德尔加迪略:墨西哥壁画大师。其壁画作品广泛分布在墨西哥、美国、加拿大、哥斯达黎加等国各大城市之中。他的部分作品陈列于墨西哥现代艺术馆、美国菲尼克斯博物馆等地。墨西哥库埃纳瓦卡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机构中也有他的作品。2000年12月26日去世,享年72岁。
徐廷柱:韩国著名诗人兼作家。号未堂。著名诗作有《菊花旁边》等。2000年12月24日晚上在汉城与世长辞,享年85岁。